江門將充分發揮海內海外“兩個江門”特色優勢,優化提升“六大工程”,打開高質量發展新局面。圖片來源:南方日報
“黨的二十大科學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,我們要充分發揮特色優勢,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,堅持制造業當家,謀好一域助力全局,進一步謀劃好江門現代化建設,續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江門篇章?!比涨?,江門市委書記陳岸明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說。
陳岸明表示,江門將深入貫徹總書記、黨中央決策部署,認真落實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、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兩會工作部署要求,加強黨的全面領導,以經濟建設為中心,發揮海內海外“兩個江門”特色優勢,優化提升“科技引領、工業振興、園區再造、港澳融合、僑都賦能、人才倍增”六大工程,系統推進區域平衡發展、生態文明建設、法治江門建設三大保障體系,高標準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,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綜合實踐區,推動黨建、經濟、社會、生態、文化、安全等各方面協調發展,打開高質量發展新局面,為全省高質量發展大局貢獻江門力量。
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
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
南方日報: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,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。江門將如何結合自身實際,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?
陳岸明:貫徹新發展理念、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江門的根本出路,也是江門實現現代化的唯一出路。江門市將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,以經濟建設為中心,充分發揮區位承東啟西、發展空間廣闊、物流網絡高效、僑務資源豐富、生產生活成本優廉等比較優勢,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,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,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,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,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,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。
一要堅定強化科技教育人才支撐,全面推進“科技引領”“人才倍增”工程,要聚焦科技自立自強,加快江門中微子實驗室、雙碳實驗室等重大科創平臺建設,不斷塑造江門發展新動能新優勢。
二要堅持制造業當家,全面推進“工業振興”“園區再造”工程,開辟產業新賽道,打造大灣區新一輪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主戰場,勇當全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主力軍。
三要實現更高水平對外開放,發揮僑資源優勢,深入推進“港澳融合”“僑都賦能”工程,全面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,凝聚僑心僑智僑力,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交匯點。
四要高水平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,大力實施“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”,建設強富綠美新縣域,促進鄉村振興,創新江門東西部區域合作機制,釋放西部發展潛力,打造區域平衡發展綜合試驗區。
五要大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質,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,建設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標桿城市,突出抓好就業增收、醫療衛生、“一老一小”保障等工作,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好惠及僑鄉人民。
六要協調推進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,大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持續開展市民文明素養提升行動,構建僑都現代文化傳播新格局,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綜合實踐區。
堅持制造業當家
打造國際一流產業集聚區
南方日報: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,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,推進新型工業化。江門作為廣東省老牌工業城市,如何進一步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?
陳岸明: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,也是江門安身立命之本。
剛剛閉幕的省兩會上,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“推動江門大廣海灣建設”“加快江門中創新航等項目建設”“加快建設江門中微子實驗站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”等,充分體現了省對江門的關心支持,將為江門高質量發展,特別是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打開廣闊空間、帶來寶貴機遇。江門將緊緊圍繞總書記賦予廣東的使命任務和省委工作部署,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,堅持制造業當家,緊緊抓住產業項目、工業投資、產業平臺,全面推進“工業振興”“園區再造”工程,加快實現產業體系升級發展。
一是加快建設戰略性產業集群。系統構筑“10+10+N”戰略性產業集群,現階段重點發展智能家電、現代輕工紡織、生物醫藥與健康、現代農業與食品四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,重點培育高端裝備制造、智能機器人、激光與增材制造、安全應急與環保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,加快構建硅能源、新能源電池、新型儲能、電力裝備、盾構機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。加快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、智能化改造,打造現代輕工紡織、現代農業與食品等三大千億產業,提升工業整體競爭力。
二是高起點建設大型產業集聚區。高起點建設全省新一輪布局面積最大、1395平方公里的產業集聚區,堅持組團發展、分步實施,堅持以畝均論英雄,推動規劃布局、產城功能、管理運營優化再造,打造國際一流產業集聚區,承載世界級產業集群。
三是充分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。主動參與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,與香港科技大學共建江門雙碳實驗室,在全省率先構建“雙碳實驗室+雙碳產業園”政產學研融通發展新模式,打造產業發展新引擎。推動江門國家高新區擴容提質,實現省級高新區創建全覆蓋。
四是提振信心穩住市場主體。江門堅持點面結合,點上成立工作專班做好工業200強服務,面上率先在廣東上線啟用中小微企業訴求快速響應平臺,建立企業訴求“117”快速響應機制,啟動優化營商環境大行動,全力為市場主體紓困解難、提振信心,穩住經濟基本盤。
強化科技與人才支撐
江門中微子實驗室2024年初建成運行
南方日報:江門如何強化科技和人才支撐,塑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?
陳岸明:當前,江門正加快實施“科技引領”和“人才倍增”工程,圍繞產業鏈加快布局創新鏈、人才鏈,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、集聚華僑華人創新創業的國家重要人才戰略支點城市。
一是推進重大科創平臺建設。加快江門中微子實驗室、雙碳實驗室、市域社會智慧治理“兩中心一基地”建設,支持江門中微子實驗室2024年初建成運行,推進江門雙碳實驗室全力創建全國重點實驗室、省實驗室,并爭取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“1+9+N”體系中9個分中心之一。聯合中國科學院大學共建智慧安全應急聯合實驗室,推動安全應急領域技術研發和成果加快轉化。
二是深化科技創新開放合作。加強與廣深港澳地區高校、科研院所及重大科技平臺合作,推動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建設。推動實施江澳科技創新聯合資助項目。出臺外籍“高精尖缺”人才認定標準,發揮“聯絡五邑”海(境)外服務工作站樞紐作用,大力引育海內外創新創業團隊和高端創新人才,聚天下英才而用之。
三是打造有競爭力的創新環境和人才環境?;I備成立江門市科技創新創業投資基金,支持開發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產品,為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融資提供新渠道。加快組建成立科普傳媒集團,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。支持江門人才發展集團做大做強,高質量辦好首屆中國僑都(江門)國際人才節,加快建設“一網、一卡、一站”僑都人才立體化服務體系,讓各類人才在江門成就事業、實現夢想。
四是培養造就規模宏大、結構合理、素質優良的人才大軍。全方位培養人才,高質量推進產業、教育、醫療、金融、鄉村等13支人才隊伍建設。落實“院士牌”三年行動計劃,優化升級“僑都英才計劃”,實施僑都青年人才全球匯聚行動,集聚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、青年科技人才、大國工匠、高技能人才,為江門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智力支撐。
做好新時代“僑”的文章
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交匯點
南方日報:江門是中國僑都,如何進一步做好新時代“僑”的文章?
陳岸明:江門素有“中國僑都”的美譽,530多萬江門籍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遍布世界145個國家和地區,是海外華僑華人觀察廣東乃至中國的重要窗口。江門充分發揮海內海外“兩個江門”獨特優勢,大力推進“僑都賦能”工程,廣泛凝聚僑心僑力僑智,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交匯點。
一是加快提升僑都中華文化交流傳播功能。高水平運營好中國僑都華僑華人博物館。推進赤坎華僑古鎮項目全面開放運營,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載體、粵港澳大灣區文旅新地標。用好5萬多份珍貴銀信,深入推進僑批保護與活化利用。打造以《中國僑都》雜志為龍頭的僑刊鄉訊矩陣,講好中國故事、廣東故事、僑鄉故事。
二是加快提升僑都科技創新經貿合作功能。深入開展便利華僑華人投資制度改革試點。積極響應華僑華人新生代的新需求,高標準建設中國(江門)“僑夢苑”創新產業集聚區,為華僑華人和港澳青年前來江門創新創業、學習生活提供有力支撐。
三是加快提升僑都維護華僑華人合法權益功能。完善涉外法律服務工作布局,發揮好華僑華人離岸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作用,提升深圳國際仲裁院江門中心服務水平,推廣海外遠程視頻公證試點經驗,打造珠江西岸重要的商事爭議解決樞紐節點,為全球華僑華人提供專業高效便捷的國際化仲裁服務。
四是加快提升僑都僑務智庫功能。全面深化與暨南大學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機構合作,組建國內一流僑務智庫,加強僑務新情況新趨勢研究,為國家僑務工作匯集僑情僑訊、制定政策、培養人才、咨詢建言提供智力支撐。全力打造全國僑務工作培訓基地,為全國僑務工作注入“江門力量”。